本地知名国民汉堡品牌 Ramly 旗下冷冻食品与相关产品将从 2025 年 7 月 7 日起调涨价格。通告指出,此次涨价是因应原材料及运营成本持续上升。Ramly Food Marketing Sdn Bhd 于 4 月已发出相关通知,正式宣告调价计划。
涨价幅度据称“维持在 50 仙以内”,虽然看似幅度小,但也引起路边摊贩与消费者的关注。
2. 涨价背后的主因
💡 原材料成本上涨
包括牛肉/鸡肉价格上涨、调味酱原料涨价,食品包装与冷链运输成本也水涨船高。共享制造商 Ramly 无法完全吸收,只能由终端定价传导给消费者。
3. 小涨幅,大影响?坦白说:不小!
虽然官方强调涨幅不超过 50 仙,但对于每日依赖 Ramly 汉堡为宵夜的民众与小食摊贩而言,这笔开支并非小数目。若家中每人每天吃一颗汉堡,一个月就可能多花 RM15–30,加上其他通胀负担,对家庭预算影响明显。
摊贩也对涨价犹豫。有的坦言:
“虽然只是涨 50 仙,但成本增加,利润压缩,长期可能只能调大售价或减少配料。”
4. 网民反应两极化:哀嚎 vs 理性接受
不少网友表示不满,如:“平民汉堡也通膨啊?”、“生活越来越累”。
也有评论把焦点放在成本压力:“涨价只是趋势,食品成本真的涨太快”。马来西亚知名论坛 Lowyat.net 上也有网友报道,部分摊贩早在 7 月初就已提前涨价,反映市场已率先反应。
5. Ramly 意在于稳住价格?还是不得已而为?
公司强调调价计划经过多方考量,希望能在“顾客接受程度”与“成本压力”之间找到平衡点。但也传出部分摊贩选择提前定价,借消息传播打造“涨前快抢”的效应。
6. 与其它食品相比?涨得“少”的确没错
尽管 Ramly 涨价,但相较市面全面通膨,仍显“温柔”。有网友指出,几十年前 RM4.50 的汉堡如今才涨到 RM6–6.50,相对鸡蛋、面包涨幅仍低。但物价上涨牵一发而动全身,Ramly 只是通膨链上的一环。
7. 省钱小贴士总结
- 主动比价:不只摊贩价格上涨,关注 7-11、kiosk 冷冻包的报价波动;
- 团购合作:若是自家派对、露营,可选购冷冻包群组团购,降低单价;
- DIY Ramly 体验:在家自煎肉饼 + 加入自己调制酱料,自制风味汉堡;
- 偶尔犒赏:涨价归涨价,但偶尔吃一次经典 Ramly 也算支持本土文化。
8. 前瞻展望:自动化 vs 创意招商
Ramly Group 官网资料显示,该品牌自 1984 年起服务路边摊至今,依然占据国民宵夜的重要角色。近年公司虽探索自动化生产,但冷冻包与街摊的“宵夜文化”分支仍是大马特色。
未来若自动化程度提高,成本可能稍降,但街摊体验感和风湿感仍难复制。
🔚 总结
Ramly 为应对原料、运输、包装等成本上涨,宣布 7 月 7 日起调价,虽幅度“仅50仙”,但对低收入者、中小经营者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影响。
涨价虽无可避免,消费理性、成本透明、文化保留——才是大众与品牌在高通膨中共同寻找的平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