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4日晚上,一名顾客因等候时间过长,在中路(Macalister Road)一个热门炒果条(Char Kuey Teow)档口当街掀起热锅,愤怒掀翻锅具、爆发口头辱骂,引发路人围观,并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。
🔍 事情经过
根据档主 Vincent Peh 的说法,当时他的助手暂时离开去洗手间,造成出餐延误。这名约40多岁的顾客可能饮酒后冲动,立即大声指责并掀翻热锅,随后用辱骂性质语言攻击档主,并责怪其“出菜太慢”,还带有针对外国小贩的偏见言辞。
👨🍳 小贩和平回应
尽管遭受语言攻击及设备损毁,Peh 保持冷静,并立即报警。虽然锅具略有损坏,但他表示可以自行更换,并最终于7月8日撤回报案,认为对方或许只是“情绪失控”。他也呼吁公众尊重小贩:“我们只是靠一锅一盘谋生,轻一点耐心就好多了”。
📌 事件背后:为何值得关注?
- 小贩与顾客关系趋紧:疫情过后,人们重返外食市场,对等候时间敏感度上升,但冲动举动可能对公共秩序构成威胁。
- 语言与偏见或涉种族因素:事发档口为华裔小贩,而顾客口中“外国人”论调引发关于当地社群紧张和香港外国人论争的思考。
- 执法与公共容忍度考验:小贩报警后又撤案,反映民眾在夹于追求公平与维护生计间的犹豫,也凸显法律介入与调解机制的重要性。
💡 我们建议:
- 消费者需理性表达需求,保持耐心并尊重档主。
- 小贩档口也应加强沟通招牌,例如贴出预计出餐时间或顾客满座时的抱歉提示。
- 执法单位应介入调解与预防再次冲突,确保类似事件不会成为常态。
🧵 带着思考继续下去:
- 你遇过等待后忍不住发火的情景吗?如何冷静化解?
- 若你是小贩,会如何面对突发顾客冲突?
- 社交媒体上,类似视频传播是否让事件矛盾被无谓放大?
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——让我们在讨论中学习冷静与尊重!
通过这篇报道,我们并不为任何一方开脱,而是希望透过事实与分析,提醒公众:小贩不只是商贩,更是社区的一员。言行要理性,系统要完善,才能让槟城的街头饮食文化继续蓬勃、和谐发展。